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養殖業由普通化養殖逐漸轉變為規模化養殖,在規模化養殖中 病毒為主的相關病原微生物,消毒是為了殺滅攜帶的潛在病原微生物,降低傳播風險。豬場一般會在場外設立自己的檢測實驗室,用于豬場進出物資、人員相關病原的檢測,樣品的采集方法是用生理鹽水浸泡過的醫用紗布擦拭頭發、臉部、手部、衣服表面、鞋面、鞋底、背包表面、皮箱表面等。若相關病原檢測結果為陰,則進行初步消毒,用消毒劑對鞋底及人體表和衣物等消毒,鞋底可用氫氧化鈉等消毒劑消毒,人體表和衣物等的消毒需用無腐蝕消毒劑,如硫酸氫鉀復合粉。
一、場外隔離點消毒工作
外來人員采樣檢測完后進行初步消毒,然后到隔離點再次進行消毒隔離,隔離天數約3天左右。到達隔離點時首先洗手消毒、沖澡,更換衣物、鞋子,將其在消毒液內浸泡;其次將攜帶的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用沾有消毒液的抹布進行擦拭,將其他物品放入65℃的烘干房內進行消毒。外來車輛(飼料車和售豬車)的洗消過程比較復雜除需進行采樣檢測與消毒外,還需在場外洗消點進行洗消,主要流程是(從前往后,從上往下)泡沫清潔劑—清水沖洗—消毒—清水沖洗—瀝干—烘干。
二、進入場內隔離和消毒
在場外隔離結束后應由專門的人員將外來人員送進場內隔離點,所攜帶的行李也將其放置在豬場專門消毒間內進行再次消毒。外來人員要再次淋浴,更換衣物,用消毒劑水浸泡場外隔離點所穿的衣服和鞋子,并換上場內高壓消毒后的衣服和鞋子,然后通過消毒過道進行超聲噴霧消毒,待消毒系統提示消毒結束后再走出消毒過道,進入場內隔離間,隔離2天后方可進入豬場生活區。
三、生活區-生產區-豬舍的消毒
從生活區到生產區再到豬舍的消毒又是一道極其嚴格的過程。場內人員從生活區到生產區再到豬舍要經過沐浴、更換衣服和膠鞋(自己所帶衣物不可帶入生產區),然后通過裝有消毒液的消毒池,方可進入生產區內的道路即所謂的灰區。在灰區所穿的膠鞋為1號(一般為黃色),若要進入豬舍,則要更換豬舍專用膠鞋2號(一般為黑色),二者的顏色不同主要是為了容易區分和提高場內工作人員生物安全意識,換好2號膠鞋后要踏入豬舍門口消毒池,并且在洗手消毒池內對手部消毒后方可進入。至此人員進入豬舍的所有消毒工作已全部完成,可以投入生產工作,如某豬場人員從生活區進入生產區的流程:脫鞋進入更衣室—脫下生活區衣物—赤腳走過通道—洗澡—穿上生產線工作服—經過消毒池—進入灰區—換上生產線水鞋—經過消毒池—洗手—進入生產線。
四、生產物資的消毒
1、食物
食物作為潛在病原攜帶物,可將病原微生物通過人間接傳播給豬群。可是在大部分豬場內對生產人員的飲食并沒有高度關注。據研究,發現在很多豬場內的廚房內可以檢測到非洲豬瘟陽性,,所以場內食用肉盡量使用本場生產的豬肉,牛、羊、雞、鴨、魚肉等要經過消毒后方可進入豬場廚房,或可以將廚房搬離豬場生活區,設置在場外。嚴禁場內工作人員私自從外界購買肉食產品。
2、藥品和醫療器械消毒
(1)藥品的消毒易被忽視,部分人員認為藥物是用來治療疾病而無需消毒。藥物可以成為疾病傳染源的原因是其在流通過程中外包裝、瓶身等可能會被污染例如在獸藥經營店內流動的人員幾乎全部是養殖從業人員可能會攜帶病毒,所以藥物要嚴格遵從場內消毒流程后進入豬場。
(2)醫療器械是引起場內疾病傳播的主要媒介。在豬場內醫療器械是一種使用頻率比較高,消毒要求嚴格的生產工具,但是對于醫療器械不消毒或消毒不徹底的人員還是占有一部分比例。大多數豬場對醫療器械如手術刀、注射器(鐵制)、針頭、手術刀、鑷子等采用的消毒方式是用水煮沸的方式,但若煮沸時間不夠,則不能將細菌和病毒殺死或消毒后長期擱置會導致再次污染的現象,進而引發疾病傳播。還有部分人員采用酒精浸泡消毒,這種方法只能殺死部分細菌或病毒,不能達到消毒的目的并不是最佳消毒方式。正確的消毒方法是先用生理鹽水進行清洗,去除雜質,用酒精浸泡30分鐘再煮沸40分鐘后保存使用,切勿用手觸碰,若是具備條件最好使用高壓滅菌法。
醫療器械在使用過程中由于使用方法不當而導致疾病傳播,如一個針頭打不同欄舍豬只;注射后的針頭抽取藥品或疫苗;在換取針頭時使用未消毒鑷子或直接用手換取;在對仔豬進行去勢手術時,刀片的連續使用等。正確的使用方法是,對于種豬一個針頭一只豬、其他豬只則一個針頭一欄豬,換針針頭時用鑷子進行換取;手術刀在去勢過程中要勤換刀頭。
3、飼料
飼料是豬直接接觸的物資,對飼料的病原檢測和消毒必須要嚴格把關。飼料進入場內先要對飼料、司機和運料車輛進行病原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后在65攝氏度烘干消毒60分鐘方可進入豬場,進入場內的其他生活工具同樣如此。
五、生產過程中的消毒
1、場區內的消毒
場區內各個豬舍工作人員相互交叉的區域,也是病菌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這與傳染病的發生有還很大的關系,所以在場區內應做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生產垃圾及時無害化處理,同時對生產區環境用消毒劑定期消毒,并且負責各豬舍的飼養人員和技術人員不能相互進入對方的豬舍,以免造成相互污染。
2、豬舍內的消毒
若豬舍是在剛剛轉欄之后,消毒時先對糞、尿、分泌物等做清潔處理,并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帶豬舍內自然改造后再進行噴霧消毒,緊閉門窗和通風系統,待消毒液發揮作用后,用燒堿溶液對豬舍內各個角落進行潑灑。
若豬還在豬舍內,則每天應及時對糞、尿、分泌物進行清理;選擇對豬群無害的消毒液,對豬只連同舍內生產設備,每周最少要進行2次噴霧消毒。
3、病死豬無害化處理
一般病死豬常見的無害化處理方法是焚燒、深埋,病死豬糞便可以通過堆積發酵或化制來處理,處理的地點均應選擇在場外。病死豬所在圈舍要進行全面消毒,在擱置一段時間后方可再次使用。
六、總結
確保豬場生物安全,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生產人員的意識、積極性和配合性。豬場首先應做好員工生物安全定期培訓工作,并進行考核,以提高員工生物安全意識;其次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配合性,使其意識到自己所在崗位的重要性,清楚自己行為與豬場生產成績聯系的緊密性;最后確保豬場內所用消毒劑和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系統堅決不能中斷。
素材來源于網絡,僅供交流學習。如涉侵權請聯系刪除。
廣東新牧源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ICP備案號:粵ICP備19139785號